网站首页 实时快报 法治舆情 政策快递 善法良治 民生动态 案件曝光 普法宣传 社会调查 市场调查 接访服务 法治访谈 视频举报
首页 > 社会调查

招投标领域的乱象与腐败利益输送——是困扰公平公正的难题

发布日期:2025-10-07 浏览量:61002 

廉公调查网10月7日郑州报道何键,招投标领域的乱象与腐败利益输送,是困扰公平公正的难题尤其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资源分配等涉及大额资金的领域,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以下从现象、成因、影响和治理建议等角度进行分析:

1759805601181870.jpg

一、招投标乱象的常见表现围标、串标

围标多个投标人私下勾结,约定不同报价或轮流中标,形成虚假竞争。

串标:投标人与招标方或评标专家串通,泄露标底或量身定做招标条件。

陪标:招标方提前内定中标企业,其他投标人仅作为形式参与量身定做。

招标条件通过设定特殊资质、技术参数或业绩要求,排除潜在竞争者,确保特定企业中标。评标环节腐败评标专家受贿后打“人情分”;招标方操控评标结果,甚至在评标后修改评分。虚假招标形式上公开招标,实则暗定中标人,或将项目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合同执行阶段腐败中标后随意变更合同内容,追加预算或降低质量标准,形成利益输送链条。

二、腐败利益输送的成因利益驱动与权力寻租招投标涉及大量公共资金或资源,权力集中且缺乏透明度的环节易成为寻租目标。部分官员与企业形成“官商联盟”,通过项目分配谋取私利。制度漏洞与监管失效招投标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如处罚过轻、界定模糊),导致违法成本低。

监管机构权责不清,或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难以严格执法。信息不对称与透明不足招标信息发布不透明,评标过程不公开,公众难以监督。 电子招投标平台覆盖率低,传统模式易滋生暗箱操作。 市场恶性竞争行业准入门槛低,部分企业通过行贿而非提升竞争力获取项目。

三、乱象与腐败的危害破坏市场公平,中小企业被排除在外,行业垄断加剧,创新动力下降。浪费公共资源,劣质企业中标导致工程质量问题,后期维护成本剧增。滋生系统性腐败,利益输送链条渗透到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环节。损害政府公信力,公众对招投标公正性失去信任,影响社会稳定。

四、治理对策与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更严格的招投标法,明确界定违法行为(如围标、串标、陪标),提高罚款金额和刑事责任。推行“终身追责制”,对腐败官员和涉事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强化全过程监管推广电子招投标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留痕,减少人为干预。建立全国统一的招投标信用体系,将违法违规企业列入“黑名单”。 提高透明度与社会监督 强制公开招标文件、评标标准、中标结果及合同履行情况。

引入独立第三方监督机构,鼓励媒体和公众参与举报。规范评标机制建立跨区域、随机抽取的评标专家库,推行远程异地评标。采用量化评分和匿名评审,减少主观因素影响。推动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制定伦理规范,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抵制腐败行为。加强企业内控,对员工参与腐败行为实施内部问责。严惩腐败行为对涉案人员依法严惩,打破“破窗效应”,对主动检举者给予奖励和保护。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如工程建设领域反腐败巡查及倒查)。

五、典型案例与启示国内经验:深圳、浙江等地通过“数字赋能”建立阳光招投标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防止数据篡改,显著降低围标、串标比例。招投标领域的乱象治理需要系统性改革,既要依靠技术手段堵住漏洞,也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文化重塑形成长效约束机制。唯有打破利益链条、强化问责与监督,才能真正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三网服务内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