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实时快报 法治舆情 监督执法 纪检监察 民众监督 案件曝光 普法宣传 市场调查 社会调查 接访服务 法治访谈 视频举报
首页 > 实时快报

半掌撑起无垠家山——湘中夫妇以残缺之手丈量生命尊严

发布日期:2025-07-04 浏览量:44364 

廉公调查网讯,据娄底新闻网 盛祥桂 易宇佳 李超报道,在涟源市杨市镇高桥村的田垄间,彭盛肴攥紧稻穗的剪影,成为湘中大地最生动的精神图腾。这对夫妇以三级残疾的身躯与命运角力三十载,从洗煤厂的煤灰堆到七亩菜园的晨露间,将“自食其力”的家风锻造成比钢铁更坚韧的传家宝。

1751625504208363.png

残掌拓荒:在命运缺口处播种尊严

1998年锯木机的轰鸣,为彭盛肴的人生切下残酷注脚——半边手掌被割去,虽第一时间就医缝补,但是已然丧失了功能性作用。村支书送来的困难户登记表,却被他用左手按在桌上推了回去:“邻村瞎眼老倌还在摸黑编竹器,我这手能插秧。”这句带着煤尘味的话语,在洗煤厂的传送带旁发酵成生存哲学:当其他工人用双手抱煤块时,他单肩扛着百斤煤袋在斜坡上走出之字形,向前的背影像一面不倒的旗帜。

在租来的七亩荒田前,他发明了“单手套秧法”——将秧苗夹在左腋下,用拇指与食指分拣根系,弯腰的弧度比健全人多15度,却让每亩稻田的秧苗成活率高出3%。妻子李其玉的腰脊因此成了丈量土地的标尺:凌晨四点的菜地里,她的身影与锄头起落的轨迹,在露珠里折射出黄金分割的比例。

1751625545123218.png

煤尘家书:在困难褶皱里绣出锦缎

洗煤厂宿舍的铁皮屋顶下,曾上演最动人的生存美学。彭盛肴用左手在煤灰板上画算盘算学费,李其玉就着15瓦灯泡补衣服,针脚穿过布料的声音与窗外煤车呼啸构成生活二重奏。儿子放弃班长职务的那个夜晚,母亲把藏在米缸底的鸡蛋塞进他书包:“当不当班长不重要,别让人说咱穷了志气。”这句带着米香的叮嘱,后来成为儿子在长沙创业时的座右铭——当他拒绝父亲卖掉耕牛凑首付时,说出的话与30年前如出一辙:“爸,我得像您当年拒绝困难户那样,挺直腰杆做人。”

1751625615209586.png

家庭账本里藏着最深刻的教育密码。儿女曾经的奖状被贴在厨房灶台旁,与“卖鸡蛋12.5元”“化肥赊账80元”的记账单并列。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对照实验,让孙辈在作文里写下惊人句子:“爷爷的残掌像犁耙,在我们心里翻耕出不向人伸手的田垄。”当城市家长在群里晒名牌书包时,这个家庭的孩子正跟着祖父学习用竹篾编菜篮——经纬之间穿梭的,是比任何奢侈品都贵重的生存智慧。

1751625658283749.png

稻穗哲学:在泥土深处生长精神海拔

七亩菜园的田埂上,彭盛肴用左手丈量出独特的家风坐标系:东边种着给孙子的草莓,西边垄上是留给女儿的辣椒,中间最肥沃的地块,永远留给需要帮扶的乡邻。某次暴雨冲垮菜棚,他拒绝了村民众筹重建的提议,却在自家菜苗缓过来后,给五户困难家庭送去了秧苗。

如今在长沙的商品房里,儿子客厅的博古架上没有摆件,只陈列着父亲的劳动工具:包浆的锄头、磨平的扁担、补了三次的胶鞋。这些带着汗渍的物件,比任何艺术品都更有叙事力量——当孙子用爷爷的锄头模型在学校获奖时,评委写下的评语恰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注脚:“残缺手掌托起的,是比完整人生更丰满的生命海拔。”

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上,彭盛肴夫妇的七亩田地是最小的标点,却标注着最宏大的命题:当物质贫困被层层剥离,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的传家宝。那些在煤灰里发芽的尊严,在田垄间生长的坚韧,正在湘中大地结出最饱满的稻穗——它们颗粒归仓时的声响,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家风乐章。(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盛祥桂 通讯员 易宇佳 李超)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上一篇 : 舒然诗歌艺术中心绘就文化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