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织梦八桂春 平陆运河启新程
发布日期:2025-11-13
浏览量:119888
廉公调查网11月13日南宁报道(骆冰 赵宇) 在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与北部湾的碧波之间,一条承载着世纪期盼的黄金水道正在八桂大地徐徐铺展。平陆运河,这项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条通江达海的世纪工程,以134.2公里的蜿蜒身姿串联起西江航运干线与北部湾,用创新智慧破解“近海难达海”的发展瓶颈,以生态理念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为西南地区向海图强注入澎湃动能。

一河贯通:改写西南水运格局的战略之脉
“舍近求远”曾是西南地区货物出海的无奈写照。广西虽坐拥北部湾良港,却因地理落差制约,多数河流东流入珠三角,使得西部货物出海需绕行560公里以上。平陆运河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写了这一格局——上游衔接西江航运干线,西通云南、东联粤港澳大湾区、北达贵州,南接北部湾直通东盟,形成“通江达海、连接内外”的水运网络。按内河Ⅰ级航道标准建设的运河,将让5000吨级船舶实现江海直达,每年可为西南地区节省运费超52亿元,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核心骨干。
这项总投资727亿元的超级工程,体量堪称震撼。3.15亿立方米的土石方开挖量相当于3个三峡枢纽,584万立方米的船闸混凝土浇筑量可填满2300多个标准泳池。马道、企石、青年三大梯级枢纽构成运河“咽喉”,其中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的内河省水船闸马道枢纽,通过三级省水池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省水率超60%,年节水总量超10亿吨。27座新建改建桥梁跨越航道,自航绞吸船“天鲸号”“天骅”船接力疏浚,科技赋能让这条“世纪水道”从蓝图加速变为现实。

变废为宝:生态与发展共生的绿色实践
平陆运河的建设者们始终坚信,重大工程既要贯通山河,更要守护生态。面对数亿立方米的土石方,工程团队摒弃传统堆存模式,创新推出七大利用途径,让“工程弃料”变身“发展原料”。累计1.8亿立方米的土石方被用于抬填山谷沟壑,将难以利用的地形改造为连片耕地;优质表土被集中留存,为生态绿化和土地复垦储备资源,使表土保护率达到97.6%。抛石护坡、格构植草等生态设计遍布沿线,32.3公顷异地修复的红树林构筑起海岸生态屏障,36株迁移古树焕发新生,128株原址古木得到智能监测呵护,动物通道的设置让生灵与运河和谐共处。
在马道枢纽旁,130余亩糖料蔗良种繁育示范园里,蔗叶如翠浪翻涌。这片沃土源自运河土石方抬填,覆盖沿线剥离的优质表土后,经科学培育成为亩产可达8.5吨的良田。广西大学团队探索的“冬番茄+春秋哈密瓜”轮作模式,让工程复垦地结出了甜度超标的瓜果;3000亩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将配套科研实验室和脱毒种苗工厂,打造全国一流的糖料蔗科技生产基地。这些“运河沃土”孕育的甜蜜产业,未来将移交当地群众,让生态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的民生福祉。

聚产兴城:赋能区域发展的活力引擎
运河两岸,产业与城镇正随航道同步崛起。可容纳5000名建设者的“运河小镇”依山傍水,分布式光伏电站、数字化管理中心等生产设施齐全,理发店、医务室、文化广场等生活配套完善,集装箱改造的主题邮局日均处理快递超600件,成为建设者的“温馨港湾”。这座由荒芜山坳填筑而成的小镇,采用“永临结合”理念建设,未来将转型为地方产业园,实现工程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
产业集聚的“运河效应”已然显现。南宁比亚迪碳酸锂项目、太阳纸业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园等一批链主项目相继落地,为运河积累稳定货源;南宁港等沿线港口加紧升级改造,进港铁路、疏港公路同步推进,构建起“铁公水”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运河通航后,北部湾港将彻底摆脱“有港无货”的困境,成为辐射西南、连接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沿线城市将依托运河发展临港产业、跨境贸易和文旅经济,形成特色鲜明的运河经济带,让“一河兴”带动“百业旺”。
从平塘江口的碧波初涌,到北部湾畔的涛声渐起,平陆运河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水运通道,更是一条连接梦想与现实、生态与发展、内陆与海洋的希望之路。它承载着西南地区向海图强的千年期盼,彰显着中国基建的科技实力与生态智慧,更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当5000吨级船舶鸣笛远航,当运河两岸瓜果飘香,当沿线城镇活力迸发,这条世纪运河必将成为驱动西南振兴、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的强大引擎,在八桂大地之上,续写江海相拥、共生共荣的时代新篇。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汲取他人经验,成就非凡本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