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锐评】批评“人民咖啡馆”的不严肃
发布日期:2025-11-10
浏览量:120797
(特约评论员 良友)
事实:据悉,“人民咖啡馆”已陆续在全国18个省份、20个城市开设近30家直营门店,其母公司为要潮(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人民”名义四处销售商品的,竟然只是一家市场化运作的公司。如此情形,不免令人感到惊愕。
“人民”二字被随意嫁接在商业咖啡馆的招牌上,承载公共情怀与集体记忆的词汇沦为营销噱头,这种命名背后的不严肃,不仅消解了“人民”一词的厚重内涵,更折射出部分商业主体对公共价值的轻慢与消费乱象。
“人民”从来不是一个空洞的商业符号,而是凝结着历史重量、政治共识与民生温度的核心概念。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这一词汇始终与公共利益、群体福祉紧密相连,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价值锚点。它代表着对最广大群体的责任担当,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共同利益的守护坚守,其严肃性与神圣性,早已在历史实践与社会共识中沉淀为不可随意消解的精神财富。而要潮文化将“人民”用作咖啡馆命名,既无对公共价值的敬畏之心,也无与“人民”内涵相匹配的经营理念——既未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未践行普惠性的经营模式,不过是借公共词汇的辨识度博取流量、吸引眼球,本质上是对公共符号的滥用与亵渎。
这种不严肃的命名行为,本质上是商业营销对公共价值的过度侵蚀。在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下,一些商家放弃了对品牌内涵的深耕,转而投机取巧地“蹭公共符号热度”。他们看中“人民”一词自带的广泛认知度与情感共鸣,却无视其背后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边界,将公共情怀异化为商业营销的工具。这种行为不仅模糊了公共符号与商业品牌的界限,更可能引发公众的情感反感——当承载着集体记忆与价值认同的词汇被随意用于咖啡、奶茶等商业产品的包装,公众对公共价值的敬畏之心会逐渐淡化,对商业营销的信任度也会持续降低。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搭便车”式的命名可能形成不良示范,导致更多公共词汇被商业滥用,进而侵蚀社会的价值共识与精神根基。
商业品牌的命名本应体现自身的经营理念与文化内涵,而非依赖公共符号的“红利”。真正有生命力的品牌,往往通过优质的产品、真诚的服务与清晰的价值主张赢得市场,而非投机取巧地消费公共价值。例如,有些本土品牌以“匠心”“普惠”为核心,深耕产品品质,践行社会责任,既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那些依赖公共符号炒作的品牌,往往只能获得短期的流量关注,难以形成长期的品牌竞争力,最终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此外,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公共符号的使用也应受到必要的规范与引导,避免商业资本对公共价值的无序侵蚀。相关部门应明确公共词汇的使用边界,对借公共符号进行恶意营销、消解公共价值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维护公共符号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人民”二字的重量,在于其始终与国家、社会、群体的命运紧密相连,容不得商业营销的轻慢与亵渎。批评“人民咖啡馆”的不严肃,并非否定商业创新的自由,而是呼吁商业主体坚守价值底线,尊重公共符号的精神内涵,摒弃投机取巧的营销逻辑。商业发展可以追求流量与利益,但更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责任,唯有将品牌发展与社会价值相契合,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尊重与消费者的信赖。同时,公众也应保持对公共符号的敬畏之心,对滥用公共价值的商业行为保持清醒认知,共同守护社会的价值共识与精神家园。
公共符号是社会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严肃性与神圣性不可侵犯。商业营销可以创新,但不能突破价值底线;品牌命名可以多元,但不能消解公共价值。希望更多商业主体能摒弃投机取巧的营销思维,深耕品牌内涵,践行社会责任;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加强对公共符号使用的规范与引导,让公共价值真正得到守护,让商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形成良性互动。
作者:良友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良友锐评】何祚庥配不配批评毛泽东思想?
下一篇:共产党的承诺,无疑是人民信任坚如磐石的根本基石


